自文明发轫以来,人类对服饰越来越重视:从刚开始蔽体、御寒的用途,发展到体现着装者的身份地位、生活方式,再到展示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,记录一段历史的独特风貌。
在河南卫视的《中秋奇妙游》中,中华的服饰之美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,轻裙漫舞,襟带浮荡,道不尽中华几千年的缱绻风流。
在各国的历史上,服装的样式也随着历史进程的前移不断变化着,从一席服装中,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倾向。经过长久的文明发展,服饰远不只作蔽体之用,还携有丰富的象征性色彩。
埃及 军服和便服
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50年,埃及服饰的发展似乎相对稳定。一般来说,埃及人会穿一种男女同款的打褶服装。其中一种是像苏格兰方格呢短裙一样的申提(schenti,最初仅供法老穿用),这种服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上层阶级穿用。
早期服饰的布料多采用植物纤维,特别是亚麻纤维织成,由于亚麻织物凉爽、轻便,适合埃及的气候,因此便成为埃及服装的首选面料。
对于埃及人来说,白色是神圣的颜色,几个世纪以来,人们一直使用未染色的本白色亚麻布。直至公元前1550年到公元前1070年间,人们才开始穿用彩色布料制成的服装。
底比斯的哈布城神殿中的祭司浮雕
或长或短的申提外面常穿一件三角形或金字塔形的围裙(apron)。从浮雕上刻画的形象来看,围裙的廓形从申提上凸起,所以,我们推测,这件围裙上可能涂抹了硬挺的浆料。此外,祭司们还穿着束袖的丘尼克(tunics)和豹皮。
埃尔-卡伯石窟中的夫妻浮雕
这对夫妇头上戴着锥形土堆状头饰。这是一种由带有香味的膏状物制成的头饰,当这种香膏渗入他们佩戴的假发时会散发芳香。浮雕中丈夫的肩臂上披着一条围巾或披肩。这种服装最早出现在埃及的中王国时期,这种围巾或披肩在穿着时也可以在胸部打个结。
菲莱的伊西斯神殿中的托勒密二世(公元前285—前246年在位)
托勒密穿着的短款申提后面垂挂着一条狮子的尾巴,这是古埃及服饰的传统习俗,象征着他的王者地位。他头上戴的王冠(pschent),象征上下埃及的统治权。
王冠的圆柱形基座后部向上延伸,托起了两个花冠,红色花冠(deshret)代表下埃及,上部的卵形白色花冠(hedjet)则代表上埃及,基座和两个花冠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王冠的整体。
拉美西斯二世(公元前1290—前1224年在位)与赫梯国王作战:取自底比斯浮雕绘画
拉美西斯二世(Ramses II)佩戴着蓝色军用王冠或称克普锐斯王冠(khepresh,古埃及的王家头饰,它也被称为蓝冠或战争冠)。王冠可能是用硬挺的亚麻布或皮革制成,上面装饰着凸起的弧面装饰纹样。
在这面浮雕所刻画的战斗中,这位法老穿着一件用紧身布料或皮革裁制的服装,或者称其为短袖外套(short-sleeved jacket),其上装饰着鳞甲片或金属片。
法国 1485—1510年
女性的头饰
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,兜帽和帽子(常指带檐帽)是男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此之前,15世纪的西方女性时装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最精致繁复的面纱、帽子、卷筒、发网和兜帽。
款式从简单的包头巾到精致繁复的丝质羽翼面纱,羽翼面纱往往戴在用球形衬垫作支撑物的尖塔状帽子(steeples)或小底帽上面。
把头蒙起来不仅是一种时尚,更是美德和荣誉的外在表现。在15世纪后半叶,已婚妇女的头饰完全遮住了她们的头发,直到15世纪90年代,北欧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之初,妇女的头饰才转变为可以偶尔露出头发的风格。
但女性使用帽子和头巾的习惯一直延续到16世纪,虽然后期的妇女头饰的复杂程度没有以前那么极端,但仍然十分烦琐。
| 好评 |
|
0% | 0 |
| 中评 |
|
0% | 0 |
| 差评 |
|
0% | 0 |
中青在线-中国青年报 | 中国网--网上中国 | 环球网_全球生活新门户 | 新浪财经_金融信息服务商 | 中国经济网——国家经济门户 | 国际在线_读懂国际 点赞中国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