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嫘祖始蚕、蚕丛教民养蚕、蚕神马头娘……早在几千年前,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将野生桑蚕驯化为家蚕,随之发明了缫丝、丝织技术,建立起原始丝织业。到公元前二世纪,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,开辟了史上著名的“丝绸之路”,汉代服饰制度随之建立。从冠服到发饰,从丝锦到纹纱,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逐渐形成,于泱泱汉风中开启了一段美的历程。西汉年间,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,轻薄而透明,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,体现着汉代大一统盛世之下中国服饰文化的飞速前进。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,以绮为绣地,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,图案中几何纹、动植物纹交替分布,尤显华贵。桃形花纹和云纹,遣策称之“乘云绣”,寓意“凤鸟乘云”。▲ 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“乘云绣”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千山共色 尽显服章其美南北朝时期,以成都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十分兴盛。来自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,构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。这一时期,吐谷浑、龟兹、大秦等西域古国,鲜卑、羌、氐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,各民族间的服饰特点交融贯通,形成了恣意洒脱、不事雕琢的独特服饰风尚。▲ 紫缬襦 前秦 甘
|
服饰既是具有御寒、遮体等实用功能的人类生活要素,也是满足人们审美情趣、体现思想观念、记录历史和生活、反映民俗风情和社会制度的文化载体。几千年来,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艺,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。作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,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演变折射出政治变革、经济变化和风尚变迁。考古学证明,我国最早的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,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发明了骨针,出现了以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。到了氏族公社后期,农业和手工业相继产生,人们将采集来的野麻加工成麻线,织成麻布衣服,还开始饲养家蚕,发明了丝绸。黄帝“垂衣裳而天下治”,标志着中华服饰制度的基本确立。黄帝时期,衣服是上衣下裳,颜色为上玄下黄。其中,上玄下黄象征着天地,这种对天地的崇拜也给后来的冠服造成深刻影响。夏、商、周三代,服饰事实上成为统治者的一种工具。商代的衣服主要是上衣下裳,一般以小袖居多,虽然基本服饰样式相同,但还是有着相当严格的等级之分,比如贵族阶层会穿戴蔽膝来显示身份,衣服的材质也是高级的帛、丝和皮料,还会在衣服上施以镶边工艺,而底层民众只能穿麻布、葛布等材
|
|